四四平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初见成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开发区发展的决策部署,破除开发区发展瓶颈障碍,构建统筹管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整体实力,激发发展动力,根据四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四平市开发区整合优化和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四办发[2020]12号)文件要求,经开区自6月1日市委启动改革工作之日起至8月7日,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全面完成了开发区机构和岗位设置、竞聘上岗、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多方智慧与力量的汇聚下,开发区改革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开发区改革的内容
1、突出主责主业,精简机构设置
整合后的开发区共设置12个机构,比整合前的机构精简21个。采用“7+1+4”的设置模式,其中内设机构7个,分别为:党政办公室、投资促进局(项目办)、经济运行服务局(技改办)、总部经济办公室(财务审计局)、园区建设管理局、督查考评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同时,设置1名非公企业党委专职副书记;自设机构4个,分别为:招商一局、招商二局、招商三局、招商四局。以上部门共设置岗位82个,比改革前岗位精简了37个;中层岗位33个,比改革前精简20个;经济工作岗位55个,占总岗位数的67%,突出了开发区主责主业,符合工作实际。
2、创新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
开发区以四平市“十四五”规划行动纲要为遵循,确定了未来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即:医药食品、专用汽车和现代服务业。按照产业发展方向,我们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区五园”的规划布局,其中包括:产城融合区、医药绿色食品园、专用汽车产业园、再生资源产业园、产学融合职教示范园、平东工业园。按照产业将项目摆放在专业园区,充分形成集聚效应。
二、开发区改革取得成效
1、破解了发展空间不足问题
原四平经济开发区区域内土地性质多数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开发区经济建设的发展。通过此次整合之后,四平经济开发区管辖区域面积达到93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有效提升了开发区发展空间。
2、破解了主责主业不明显和机构臃肿问题
自2018年全市开发区改革工作启动以来,经开区按照全市改革工作要求,陆续向铁东区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聚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心工作。在改革前,四平经开区和铁东经开区共设置机构33个,通过改革整合之后,共设置内设机构12个,比改革前机构减少21个,精简率为64%。同时,在人员调配上也向经济部门予以倾斜,在设置的82个工作岗位中,经济工作岗位55个,占总岗位数的67%,充分突出了开发区的主责主业,符合工作实际。
3、破解了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问题
整合后的开发区重新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打破了原来两个开发区同质化竞争、基础设施投入过大等不利局面,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亮点纷呈。目前,整合后的四平经济开发区共有在建35个项目,其中以大清鹿苑斑龙胶囊等系列保健食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医药产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为重点的续建项目11个,以绿色食品加工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一正药业集团中成药生产自动化及质量控制项目为重点的新建项目24个;开发区整合后新签约项目和即将签约项目10个,包括:年产碳酸饮料1.5亿瓶建设项目、年产1万吨食用醋项目、重启中联闲置资产项目、年产180万套塑料清洁用品项目、年产3000吨电力金具建设等项目。
4、破解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问题
由于经济开发区历史原因,导致干部严重超职数配备的现象,干部身份无法备案,干部流动、提拔受到限制,工作没有动力和积极性。通过此次改革,开发区干部实现了与市、区的“双向流动”,进一步扩展了干部流动和发展空间,让干部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同时,彻底打破以前的“大锅饭”和“铁饭碗”,本着“平者让、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让那些不想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干部在开发区没有容身之地,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留在开发区,并给予相对丰厚的薪酬待遇,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主动要求划转到铁东区的52名干部,铁东区委、区政府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安置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发挥积极作用,让留在开发区和划转铁东区的干部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干部队伍非常稳定。
三、改革后的工作重点
1、狠抓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开发区将立即启动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真正实现开发区“多规合一”,明晰开发区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方向路径,最终实现产业和项目的集群集聚。我们已经聘请吉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着手编制开发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将在短期内,高质量的编制出符合省、市产业方向、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与我市和铁东区产业布局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规划,精心勾勒出经开区未来五年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预计10月底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年底前完成所有“三规两评价”的编制工作。
2、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
在开发区实行全员招商,每名分管领导至少分管1个专招商局,将招商引资任务指标落实到每个部门、每名干部,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压力。我们还要求一线的招商部门每月至少外出招商3次,二线的经济服务部门每月至少外出招商2次,其他部门每月至少外出招商1次。充分发挥投资促进局对招商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汇总各专业招商局的产业亮点和精华,制作开发区招商引资宣传片及宣传资料,为开展招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重点推进医药食品园区、专用汽车园区的“两平方公里”的招商和建设工作。同时,努力完善已签约项目开工前的各项手续,明年4.18集中开工的工业产业类项目不少于10个(目前已有7个)
3、狠抓经济运行工作
研究制定“鼓励规上限上企业发展奖励政策”,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名班子成员至少包保3户规上和限上企业,对每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开展调研,摸清底数,破解问题,挖掘潜力,真正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的工作要求,实现各项经济数据“应统尽统”、“颗粒归仓”,力争年末实现工业产值由负转正的目标,确保今年完成2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力争完成30亿(预计1-8月份完成1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均保证两位数增长。
4、狠抓项目投资服务工作
继续实施重大项目领导包保、领办代办,所有投资项目全部配备项目秘书,实行“一个项目一专班”的服务机制,全力协调项目开工各项手续办理等工作,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打造开发区优质营商环境。
5、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将从理论知识、党纪党规、业务知识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详细的培训计划,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定期聘请专业人士讲解工作方法和实践技巧,强化工作实践,实现从“墩苗”到“壮苗”的蜕变,让开发区每一名干部都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经济工作岗位的优秀人才。
6、狠抓内部绩效考评工作
上周,市商务局组织全市开发区到吉林等地的开发区就绩效考评工作进行了学习交流,经开区将充分借鉴先进开发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在两周时间内拿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细则的实施办法,将各部门工作任务充分进行细化、量化并设定分值,考评部门对各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督查考评,根据考评成绩、结合薪酬改革制度相关要求,严格兑现奖惩,通过绩效考评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增压,有效提升开发区工作效率,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整合优化作用,力争明年在全省的省级开发区排名中挺进中上游行列,位列前30名(2017年第61名,2018年第49名,2019年第42名),为申报省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奠定坚实基础。